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

欢迎访问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委员专区 > 陈维忠
陈维忠

  四川简阳人。大学文化。从教三十八年,曾为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美术教育学会会员。现为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其书画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类大展大赛中获奖。其艺术追求为“艺以载道”,为时代歌唱。

  前言

  天生物,人最灵。人有不同,灵有其异,常也。

  余出身乡野,世代农家,然上天赐灵,五岁时堂姐阶前绣花,观其景而弃其玩,饱其丽而忘其饥,整日相随,植花草于心而视其宝。七岁入私馆,母亲一书一鸡蛋,先生天天蛋(阅字在满意的字上划的红圈)满篇,把习字作为每日最开心的事。九岁上公学,习字不减旧爱,图画更添新趣,曾因同学影响自己习字而与其打墨仗受到老师批评,也曾因为板报获学校一等奖。十四岁上初中,三年苦读,全优毕业,尤以书画最佳,校评一等,县展一等,并生专修之志。然事有乖僻,一是毕业时知道美术方面招生的信息太晚失去报考机会,二是被保送师专只能忍痛割爱。幸道生道,有心则有道。师专一届,自为三秋(初中保送生学制为三年)揽板报,包书标,绘巨幅壁画于礼堂,写硕大校训于教学楼,事而废其休,劳而忘其赘。毕业从教,小学中学,乡村县城,主科副科,“老总” “道人”(时任校共青团总支书记数年同志别称“老总”;能教多学科,领导誉为“多宝道人”)......人生无常,只能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唯书画从未放弃。须知,在应试教育的年代,书画是极不被重视的学科,不仅是副科,还是豆芽课,为了心爱,为了寄情于生,在教好主科的同时我还是义无反顾不遗余力的或争取或接受兼教美术。三尺讲台一生情,半只豆芽四十春,无悔而事其终。退休,一切退而且休,唯书画退而难休。临帖,法古,师今,独行,无日而不视其课。

  夫,岁月不居, 转眼已至耄耋之年。回首往事一切渐已远去,唯有书画尚有一二久久不能释怀,故辑八十帧致八十寿,其外别无奢求。

  书画乃艺术之道,更是一种裁体,正如“文以载道”一般,“艺以载道”,它载着一个人的心声,载着一个时代的脉动,本着“笔墨当随时代”之精神,我画现实的景,书现行的字(规范汉字),写自己的心,诚也。

  书画是一门学问,非学无以成材,非师无以成学,阴差阳错,余无缘面承师诲,然心悦而行僻,道法自然,潜行于乡野,悟道于闲暇,日久终有所获,幸也。

  书画是一件乐事。乐则学,学则进,进则达。余一生与书画结缘,修忘其身,传忘其睥,何乎?原在一个“乐”字。乐生勤,勤生墨, 墨生意,不问穷达,乐在其中,足也。

  漫漫人生路,悠悠寸草心,痴痴书画梦, 点点路石情,俱往矣,聊以自欣。

  陈维忠

  2018.7.10

  天真质朴,高韵深情

  ——陈维忠书画艺术浅析

  黄金亮(《中国书画导报》社长、总编辑)

  唐代书家蔡希综《法书论》中说:“每字皆须骨气雄强,爽爽然有飞动之势。”清代文学家刘熙载《书概》亦有:“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放,阳也。高韵深情,坚质豪气,缺一不可以为书。”自古书法以气韵为上,气是书法作品生命的本源,是书法本体所表现的精神状态。

  陈维忠先生的书法朴实中透露着豪气,数十年的人生经历,使他在创作过程中不经意地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悟。其书点画萧散洒脱,似远离俗尘,如丛菊疏兰,淡雅可人,流露出其性情的天真自然,又时有温润之色。其书法用笔迅疾而不轻滑,正、侧、铺、尖锋切换,有定调但无定格,如果不是十分精通草书堂奥、熟悉各家手段,是难以达到的。陈维忠凭借自身的感觉悟性研习探索,还留心参用海派书画大家的金石气,写出帖面碑味的样式,纵横交错、上下贯彻、左右开张,波澜不惊处“险象环生”,笔法丰富而其智慧更胜一筹。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遵循守旧或是一味复古,而是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有胆识和魄力去逾越“规矩”,做到“写我心”而非“写他人心”。

  书画同源,中国画向来讲究书法入画。纵观中外艺术史,凡有所作为的艺术家无不是既谙熟法则、规矩,又敢于破法则、破规矩的不安分守己者。我国花鸟画有深厚的传统,不论是院体还是文人画风,千余年来一座座丰碑林立,值得我们虔诚地膜拜和深入地学习、研究,但它们决不是我们一味模仿的对象。陈维忠之创作与许多人不同,恰恰就在这一点上。他在实践中不懈地奋力进取,追求画自己内心的感受,经过长期艰苦探索,终于取得丰硕成果。

  陈维忠有不同于别人的视角,写物象之形,但不拘泥于形似,而求其神韵。他善于捕捉和夸张客观对象具有特征的动势和神态,用刚健有力而富有感情的笔墨加以描写。在章法和构图上敢于破陈规,立新意。被他描写的主要对象或安排在大片空白中,或置放在有物象的背景中,随意自由,变化多端,似乎凭一时灵感即兴涂抹,实则构思缜密,别出心裁。构图如此,笔墨同样在“放肆”中把握尺度。所谓放肆,长线短线,自由穿插,虚虚实实,重重轻轻,曲折顿挫……墨色不求一般平和、悦目,浓、淡、干、枯、湿……无所不用其极,力求在强烈变化中大致的协调;他敢于用色彩,原色、调和色,在有意无意间使之与墨的块面形成呼应关系,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