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

欢迎访问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二届特聘书法家刘小龙

刘小龙,1953年出生于苏州。自小爱好书法,曾拜赵冷月、郑德涵、曹寿槐为师。近年又得到余书广、周濂等前辈的指导。

参加过全国四、五、六届书法展,作品被南京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多家美术馆收藏。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特聘书法家,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书画研究与创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企报盟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书画院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书研会副秘书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顾问,华夏国艺书画艺术中心副主任、特聘书法家,华夏国艺杭州书画创作中心顾问,华夏国艺苏州书画艺术创作研修基地主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会员,雅昌艺术网艺术家会员等。被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评为文化强国·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当代书画艺术大使”。

罗杨先生点评:刘小龙先生的作品刚健遒劲,气势雄强。其用笔凝练精到,章法规整有度,线条饱满,阖其气以求精,涵其韵以通神,禀赋天地灵气,韵律感极强,创造性的做到了技法与情怀的融合,展现出娴熟的艺术功力,尽显其独特书风。


荣誉

刘小龙:文化书法走大美正道


名师指点下的艺术之路

刘小龙,这位生于1953年江苏苏州的书法家,自幼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家庭背景的独特性,他对书法的热爱从心底里油然而生。成长于农村的他,每每目睹邻居家门上精美的春联,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与向往。大人们常告诫他:“人生在世,须有一技傍身,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自五岁起,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他踏上了书法的学习之路。然而,当时家境贫寒,他们只能用棉花絮在地上或是砖块上练字,但这并未削弱他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就这样,他与书法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一路相伴至今。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使得刘小龙的书法之路戛然而止。然而,在那段岁月中,他发现了农村中的一位书法奇才——戚大伯,他的字迹婉约而又不失力度,让刘小龙心生向往。于是,他诚恳地请求戚大伯指导,戚大伯欣然答应,并告诫他:“你已有书法之基,我便教你四字——家、风、飞、永。”自此,刘小龙便沉浸在这四字之中,反复揣摩,勤奋练习。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落幕,传统文化迎来了复苏的春风,那些沉淀于岁月深处的书法艺术,再次熠熠生辉。刘小龙怀揣着的无限热忱,在这股文化复兴的浪潮中,踏上了拜师学艺的旅程。他先后拜入赵冷月和郑德涵门下,赵冷月先生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太炎先生的得意门生,更是国学领域的泰斗,而郑德涵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金石书画家。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刘小龙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着书法的精髓。同时,他又寻访到了另一位书法巨匠——曹寿槐,曹老师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造诣同样让他敬佩不已。能得到这两位巨匠的亲自指导,刘小龙深知这份机缘的难得,因此他倍加珍惜,以虚心的态度,勤奋地研习,不断精进。母亲的教诲始终萦绕在刘小龙的心头:“在事业上,半途而废是最可惜的。”这句话激励着他在书法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后来,他又得到了杭州两位书法名家——余书广和周濂的指点,他们的教诲与鼓励,使他的书法技艺更上一层楼。

谈及学习书法的坎坷历程,刘小龙心中仍旧铭记着那段艰辛时光。昔日,当曹寿槐老师受邀为绸都宾馆挥毫泼墨时,刘小龙借此良机锤炼技艺。然而,在书写最后的“馆”字之际,他手笔未稳,遗憾地出现了失误。曹寿槐老师见状,面色骤变,甚至对刘小龙的失误采取了严厉的惩罚。这份严格的要求让刘小龙深感愧疚,他明白起笔与收笔,正如人生中的每一个开始与结束,都需严谨细致,有始有终。自此以后,刘小龙在书法的起笔与收笔之间,都倾注了更多的专注与用心。

在名师的严格要求和自身的勤学苦练下,刘小龙的书法水平日益精进,最终达到了高超的境界。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他的汗水与心血,更见证了他对书法的深深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企报盟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书画院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书研会副秘书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顾问,华夏国艺书画艺术中心副主任、特聘书法家,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会员,雅昌艺术网艺术家会员等。被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评为文化强国·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当代书画艺术大使”。参加过全国四、五、六届书法展,作品被南京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多家美术馆收藏。

传统文化的坚守者

刘小龙每日勤学不辍,致力于临帖的修炼。他初涉书海,便倾心于蔡邕的小楷,笔走龙蛇,尽显风骨;而后,他又深入研究二王与王铎的笔法精髓,笔力遒劲,气韵生动,字里行间透露出磅礴之势;如今,他多体兼学,既临摹赵孟頫的细腻笔触,也学习欧阳询的洒脱自如,追求精益求精的极致。他学习古人书法,却不被其束缚,而是在汲取精华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罗杨先生曾点评道:“刘小龙先生的作品刚健遒劲,气势雄强。其用笔凝练精到,章法规整有度,线条饱满,阖其气以求精,涵其韵以通神,禀赋天地灵气,韵律感极强,创造性的做到了技法与情怀的融合,展现出娴熟的艺术功力,尽显其独特书风。”面对他人的评价,刘小龙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他认为,正是这些宝贵的意见,能够帮助他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我。

在刘小龙的眼中,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深厚传统的精髓,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而非今人的创新。自南宋以来,历经元、明、清,直至现代,尽管书法的形式历经变迁,但本质上依然是对古人书法的传承。时至今日,鲜有真正的书法家出现,更多的是在古人的基础上进行摹写。尽管有些人试图创新,但这种缺乏对传统精髓深入理解的胡乱创新,实则是书法领域的遗憾。而刘小龙,他以谦逊之姿自称,坦言自己并非书法家,仅仅是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爱好者。他热爱文字,热衷于通过书法与传统文化结缘。他深感先祖在创造并书写文字时的伟大,这种伟大,令今人难以企及。

艺术,其本质在于服务大众。作为书法人,其笔墨之间应蕴含深意,能够触动人心,让大众感受到其中所传递的精神内涵。曾有一次,刘小龙参与了一场书法展览,现场有一位在浙江享有盛名的书法大师。然而,他的草书作品却令人费解,甚至当有人问及所写内容时,连他自己也陷入了困惑。这样的现象,无疑是对书法艺术真谛的一种背离。尽管刘小龙素以谦逊自持,鲜少对人评头论足,但面对不尽如人意的书法作品时,他仍会不吝赐教,在布局与笔法上给予中肯的建议。他并非意图贬低,而是希望为后世子孙留下正确的书写范例,让传统文化的瑰宝得以传承延续。

除了刻苦钻研书法技艺外,刘小龙更是时常深入企业,将书法文化的精髓融入企业之中。如今,众多企业领袖愈发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其内核实则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我们珍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我们亦追求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随着社会的演进,企业也需紧跟时代步伐,不可墨守成规,仅依赖传统管理模式。然而,完全摒弃传统,仅凭新颖创意亦非明智之举。因此,坚守传统之精髓,同时勇于创新,才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正途。

做人之道,犹如书写,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不可,即便是最平凡的一横,也需要千锤百炼、反复雕琢。在风雨兼程的人生旅途中,刘小龙始终坚守着“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信念,以之作为行动的指南。他时常告诫自己,要戒除骄傲与浮躁,不断审视并修正自身的不足。他稳健地行走在这条道路上,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致力于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永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