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

欢迎访问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艺汇春风 共贺盛会——艺术家张有敬向两会献礼
日期:2025/03/05 17:30:32   |   类别:特别报道

张有敬个人照片.jpg


张有敬,1964年大学毕业,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国魂艺术大师、国家一级书法师。华夏国艺书画艺术中心副主任,承孔书院副院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企报盟信息科学研究院院士。国家散文写作中心创作员,中国书画资讯网签约画家。其参赛作品曾多次获奖并被“APEC中华艺术博物馆”收藏。作品有《又村诗书选》《又村诗集》《苦吟集》《盛世之歌》等。 

 

书法之路 精研不辍

张有敬对书法的挚爱,自幼便深植于心。在他小学四年级时,县城迎来了一位多才多艺的新教师——徐汉元先生。徐老师技艺全面,无所不通,尤为令人难忘的是一堂音乐课上,他随手在黑板上以惊人的速度书写歌名,那些字迹不仅仅是文字,更是艺术的绽放,融合了空心与花体的巧妙,将平凡的歌名点缀得如诗如画。这一幕瞬间吸引了张有敬的目光,他心中对书法的热爱之火被悄然点燃,以至于后续的课程内容再也难以入耳,心中满是对那独特字体的无尽好奇与探究欲望。课后,他几乎是飞奔至徐老师身旁,急不可耐地询问那令人着迷的字体是如何练就的。徐老师以极大的耐心与和蔼,细细为他解开了书法的奥秘之门。自那以后,张有敬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兴趣如同春草般在心田茁壮成长。

踏入中学门槛,张有敬凭借优异成绩迈入了寿县县城的学府,这是他首次远离故土,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新奇。寿县,这座底蕴深厚的古城,遍布着历史的遗迹与文化的瑰宝,尤其是书法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春节期间,当古城披上节日的盛装,家家户户门上那洋溢着喜庆的对联,成了他眼中最亮丽的风景线。每当寒假结束,重返校园之际,他总爱漫步于街头巷尾,细细品味那些隶书之古朴、草书之奔放、篆书之神秘,每种字体都如同磁石般牢牢吸引着他,让他情不自禁地以掌心为纸,模仿其形,沉浸其中。

初二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踏入了新华书店的门槛,目光瞬间被王羲之的《草诀歌》所捕获,那行云流水般的字迹,让他如痴如醉,手中紧握着书页,久久不愿释卷。尽管囊中羞涩,未能即刻拥有,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并未因此熄灭,反而化作连续数周每日光顾书店的坚持,直至用本子一字一句地抄录下来,最终凑足资金,将这本心仪已久的宝典收入囊中。此后,他又添置了《中国历代书画家草字选》,这两本书成了他最为珍贵的伴侣,至今仍完好无损,随身携带,时常翻阅,每一次凝视都仿佛是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心灵得以滋养,书法之梦也悄然生根发芽。

初涉笔墨之时,张有敬怀揣着让字迹洒脱不羁的梦想,对王羲之、怀素、张旭等草书大家的作品情有独钟,潜心研习草书数年,字里行间尽显奔放之姿。岁月流转,他转而深耕楷书之道,师从柳公权与赵孟頫之精髓,追求字体的端庄与隽永。继而,他又将目光投向隶书,特别是对《史晨碑》的研习,让他的字里更添古朴韵味。直至退休之后,张有敬方始真正踏入篆书的世界,起初面对篆书的繁复,他颇感辨识之难,然而深入研习之后,方觉篆书之美在于其笔画的纯粹与圆润,书写起来竟别有一番顺畅与惬意,遂对此倾注更多心力,造诣日益精进。此外,他亦擅长挥毫泼墨于四尺、六尺宣纸之上,创作大幅作品,气势磅礴,尽显大家风范。

笔墨当代 矢志不渝

张有敬于书法之道匠心独运,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法自然的哲学精神,铸就了其独一无二的艺术风貌。其笔触既显清雅脱俗,又不失奇崛之姿,墨色浓淡相宜,透露出旷达胸襟与深邃意境。每一笔一划,宛如蛟龙腾跃天际,姿态万千,尽显超凡脱俗的逸趣。若论笔墨精湛,众多书家或能企及;而张有敬之境,则是心驰神往,沉醉其中,达到了化境般的艺术高度。其书法,不仅能够牵引人心,使之神往,更字字珠玑,蕴含浩然之气,一撇一捺间,皆是荡气回肠的力量展现,于婉转狂放中彰显出风骨铮铮的高洁气质。这种外在的磅礴气概与内在深邃韵味的精妙融合,令人叹为观止,难以言喻其妙。张有敬的书法,源自性情之真,流露于笔墨之间,自成体系,妙趣横生。每一幅作品,皆是对书法艺术深情的吟唱,亦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与独特诠释。它们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触动,引领观者步入一个既深邃又广阔的艺术殿堂。

中国文联原办公厅主任罗杨曾点评道:“张有敬先生教师的身份、经年累月的功底及对书法诗词的不懈研习使得他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扎根传统,守正创新,书法正气十足,大气浩荡,可见其心中的豪迈气象。”

张有敬矢志不渝地坚守传统之根,对时下那些肆意妄为的创新,诸如所谓的“丑书”、“吼书”等现象,深感痛心疾首,认为它们悖离了祖先文化的精髓与脉络,不乏哗众取宠之嫌。他深谙汉字之美,在于其三重境界:形之美,如心之灵动;声之美,宛若天籁之音;意之美,蕴含深远哲理。而今之“丑书”,却全然不顾此三美之则,美之不存,令人唏嘘。回溯往昔,书法大家之笔触皆映照着各自朝代的时代风貌与人文情怀。反观当下,能够真正将书法艺术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传承者,实属凤毛麟角。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发展历程见证了华夏民族的辉煌与进步,对社会的每一次跃进都功不可没。试想若无汉字,吾辈何以追溯历史长河,洞悉过往烟云?汉字,实乃我们前行之基,不可或缺。在张有敬看来,作为新时代的书法人,有责任也有使命,将这份宝贵的汉字文化,精心呵护,代代相传,让其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异彩。

张有敬的兴趣爱好极为广泛,除了书法之外,文学诗词更是他情有独钟的领域。他的诗词被选在《大中华千家诗》《颂歌献伟人,唱响中国梦》和《世界优秀华人诗歌颂典》中。起初,他对诗词的领悟仅停留在教师传授的平仄规则与押韵技巧上,知之尚浅。然而,经年累月的沉浸,他深刻领悟到,诗词创作的精髓并非全然依赖于繁复的理论堆砌,正如古语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其核心在于顺应汉语的韵律之美,通过不断的词汇累积与广泛阅读,激发灵感,让思绪在字里行间自由驰骋。张有敬在诗词创作上逐渐摆脱了理论的束缚,展现出非凡的灵活性与创造力。他巧妙地将所学知识与个人情感融合,创作时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其笔下曾诞生过这样一副对联:“眼前景物信笔书,胸中块垒随意吐”,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创作时的自如与畅快。他的诗词作品紧跟时代脉搏,既颂扬新时代的美好图景,激励人心;又勇于揭露社会不公,传递正义之声;更不乏抒发内心真挚情感的佳作。近期,他更是将自己的诗词与对联精心编纂成集,命名为《盛世之歌》,将多年来的心血与才华凝聚于一书之中,成为了他艺术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张有敬自谦为“凡尘中人”,秉持实事求是之精神,行事低调而谦逊。步入耄耋之年,他对书法的热爱依旧炽热而纯粹,不惜倾尽家财,只为书法艺术的探索与传承。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书法之路上,他矢志不渝,犹如夜空中微弱的萤火虫,虽光芒细微,却坚持不懈地照亮一方天地,期许能为中华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留下深远的影响。

 

 张有敬作品1 《梦想成真》.jpg

张有敬作品1 《梦想成真》


张有敬作品2 自作诗(一) 《闻笛》唐·赵嘏  自作诗(二).jpg

张有敬作品2 自作诗(一) 《闻笛》唐·赵嘏  自作诗(二)


张有敬作品3 前《赤壁赋》.jpg

张有敬作品3 前《赤壁赋》


张有敬作品4 后《赤壁赋》.jpg

张有敬作品4 后《赤壁赋》


张有敬作品5《虎》.jpg

张有敬作品5《虎》


张有敬作品6《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jpg

张有敬作品6《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张有敬作品7《毛泽东颂》.jpg

张有敬作品7《毛泽东颂》


张有敬作品8《妙笔生花》.jpg

张有敬作品8《妙笔生花》


张有敬作品9《豪情壮志》.jpg

张有敬作品9《豪情壮志》


张有敬作品10《沁园春·雪》.jpg

张有敬作品10《沁园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