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香港古董商场悄然呈现一批竹简,共有1200余枚,计达35000字,在已出土竹简中占有较大比重,记载的内容填补了先秦思维文明史上的许多空白。老馆长马承源决议当即抢救这批竹简,但苦于其时上博资金困难,后经昌伯牵头与上述四位朋友合资收购赠给上博。上海博物馆濮茅左著有《楚竹书<周易>研讨》,书分上下两册,是研讨战国楚竹简必读的书。这本书的数据就是来自这批出土的竹简。马承源曾说:“这批楚简的发现比造博物馆新馆的含义更严重。”可见其重要性。昌伯正是如此热爱中华文明,抢救文物回归,寻找悠悠源头,追寻连绵根脉。
昌伯曾介绍我一只青铜器精品,诲人不倦地向我说明其高深之处,我因不感爱好,也忘是什么,好像是30厘米左右高,方形的尊。只听他说上博也没有如此精彩之作。他容许马馆长,把玩三年后赠给上博,有没有成事就不知道了。有一次他又拿一只青铜器碗,碗底有一符号。我说这个破碗有何可贵。他说这是战国张仪家的器皿,这符号代表张仪宗族。我听后莫知所谓,他见我非可造之才,也就抛弃了教我知道青铜器。
朵云轩2014春拍推出朱昌言所保藏艺术品拍卖,一批朱昌言旧藏书画现身拍场,其间不乏张大千、谢稚柳等名家的著作,可窥其保藏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