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

欢迎访问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刊物
改革开放,亦是文艺复兴——2018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一瞥
日期:2018/11/19 14:39:04   |   类别:刊物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亚萌

“见字如晤 纸短情长——深圳美术馆典藏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信札暨精品展”汇集诸多名家手迹.jpg

“见字如晤 纸短情长——深圳美术馆典藏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信札暨精品展”汇集诸多名家手迹


  “一个美术馆的历史也是与无数艺术家交往的历史——蒋兆和1981年1月在我们馆做了展览,从他的作品、图表、文字、书信中,可以立体地呈现一个展览的前前后后;从信中琐事,也可以看出当年美术馆事业刚起步的百废待兴和美术家在80年代生活的诸多细节,甚至从他们谈论的画价,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美术馆事业与美术事业的面貌。”深圳美术馆推广教育部主任游江介绍的“见字如晤 纸短情长——深圳美术馆典藏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信札暨精品展”,是2018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进入初选的30个展览项目之一。日前,2018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验收评审工作在京举行,从全国72家各级各类美术馆申报的项目中,初选的30个展览项目进京汇报,将评选出10个精品项目进行推广。这些展览中有不少都以不同的展览内容和呈现形式指涉了一个大主题:改革开放40年。

  今年的诸多展览以美术、摄影等独特的视角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市变迁和社会进步,既呈现出中国美术一路走来不断继承创新、开拓发展,并形成当下多彩面貌的历史画卷,也进一步突出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部分美术馆通过自主策划,从不同角度展出这4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重要文献,不仅是一次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回顾与梳理,也从侧面揭示了优秀传统与经典的力量以及对当下美术发展的启示。

  1976年1月的《美术》杂志封面刊登了关山月创作的梅花作品,而1979年,他更以《大地回春》敏锐捕捉到时代风气的变化。“我们的‘大地回春’——关山月梅花专题展就展现了关山月在历史重要节点上创作的诸多重要作品,虽然内容相对比较小,但展现了对改革开放的隐喻和致敬,也是对主题性展览的一种补充。”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藏品研究员丁澜翔说。

  关山月聚焦“梅花”,岭南画派纪念馆的“眼界”更“广阔”,但也与关山月有关——它聚焦了4个人——“鸿雁传春声——馆藏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合作画展”的“春声”,就是改革开放之声。“改革开放之初,一场破茧重生的变革在南粤大地上萌发。凭借着毗邻港澳的地利,先行者们以‘杀开一条血路’的敢为人先精神,探索出一条从未尝试过的道路,率先在发展经济上走在了全国前面。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岭南画派在海外华人中间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而寓居穗港两地的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4位岭南画派艺术大师的交流合作正可以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岭南画派纪念馆馆员马驰说。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政策条件,4人无法长时间一室作画,此时,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的杨奇自愿成为鸿雁,担当了这一交流创作的使者,奔走于穗港两地,将一幅幅半成品辗转交换于4位大师之间。经过“四老”的不懈努力与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1991年6月,被海内外华人同胞视为岭南画派精神家园的岭南画派纪念馆终于在广州落成了,这几乎可以成为改革开放在美术界产生如文艺复兴般巨大影响的重要案例之一。

  接续“岭南画派”的大旗,岭南美术馆也更将目光关注到“后岭南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艺术生态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相形之下,国画界却存在陈陈相因、因循守旧的习气。对此,珠三角艺术家们身体力行,开始自身的探索实践。1986年,广州美术学院青年教师黄一瀚及方土、陈侗等组织了实验性水墨群体‘大阿龙画会’,试图寻找在传统国画构图形式上或者水墨的效果上的突破。1991年,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艺术家黄一瀚、左正尧、李劲堃、方土等共同提出‘后岭南派’的概念,广东本土才产生真正较有影响力的新水墨现象。‘后岭南’的概念也在广东应运而生。”岭南美术馆艺术策展部公共教育负责人邓晋湘说。因而“笔触历史·百年记忆——岭南美术馆馆藏十年特展”就从“岭南画派—后岭南现象”的线索着眼近百年来广东美术的改革浪潮、发展脉络、前瞻趋势的探索和研究。

  做“改革开放”的展览,自然要有宏大叙事。江苏省美术馆策划的“脚步”——40年缩影经典作品回顾展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术作品的梳理,艺术家的视角捕捉历史的细节瞬间,以小见大,全方位地呈现社会建设、祖国河山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风貌、大城小事见证和纪念历史迈进的一段脚步足迹,呈现和勾勒出社会人文的时代变迁。江苏省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欣介绍,美术创作一方面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和见证了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的瞬间影像,另一方面则以其自身的面貌演绎出一篇不断继承创新、开拓视野的经典画卷。以老中青几代艺术家的中国画、油画、版画展示出美术创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内容、新形式,构建起中国美术的主体价值。

  同样的,以一个小角度切入的展览,也能成为改革开放社会变迁的剖面图。武汉美术馆举办的“老武汉·新武汉——从汉口开埠到老城新生”展览,则是汇集了武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与以图像景观为创作媒介的馆藏当代绘画、当代影像作品,反映了新时期以来武汉城市文化视觉图像的多元化变迁。在评审中,这些与美术馆自身有关系又有时代感的展览项目尤受关注。

  看过深圳美术馆的“见字如晤 纸短情长——深圳美术馆典藏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信札暨精品展”的观众,可能都记得“雷总很忙”这个梗:1978年之后,随着深圳的崛起,深圳美术馆逐渐成了中国美术界连接港澳与海外的桥梁。因此,一批老画家相继在深圳美术馆举办展览,居住在深圳创作作品,留下了他们暮年的艺术旅痕,成为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美术发展和成就的重要史料。此时任深圳展览馆(深圳美术馆)馆长和所属博雅艺术公司的创办人和总经理的雷子源在与书画家们商量办展事宜之外,还为他们做了许多生活服务方面的工作,于是,我们就能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近70位艺术名家与深圳美术馆往来的141封书信之中,看到陈大羽推荐南艺图书馆馆长联系代购图书并代售南艺老师的作品,吴冠中请转至香港《明报》的稿件,赖少其说明展览情况,白雪石请转画给香港《文汇报》参加40周年纪念画展,沈鹏推荐赖少其的展览,林墉推荐收购天津画家杜滋龄的作品,李世南求购《徐渭画卷》,蒋兆和委托买相机……

  书信中所谈虽然都是一些个人小事,却显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美术家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美术家的生活状况以及品德风范;而所有的一切在今天看来恍若隔世,正说明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