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

欢迎访问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名家
李可染山水画的“胆”与“魂”
日期:2020/12/01 16:27:37   |   类别:艺术名家

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苏徐州人。13岁师从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师范科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国名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研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他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可染(1907-1989)蜀山春雨


【题识】

1.蜀山春雨图。一九六六年春可染作于从化温泉。

2.殿忠同志粲正,可染于羊城迎宾馆。

【印文】

可染、可染、陈言务去

创作于1966年的《蜀山春雨图》,是李可染从「写生探索期」到「整合升华期」的力作之一。李可染虽是苏北人,却曾长期生活在江南和巴蜀。他的写生足迹,也多限于南国。湿润青翠、嘉木繁荫的南方山水给画家带来无穷尽的灵感。巴蜀和江南成了他山水创作中首选的主题。李可染 蜀山春雨丨局部

在此幅《蜀山春雨图》中,李可染把巍峨的蜀山与烟雨空蒙的江南民居通过主观的造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超想象力的诗意图式。此图中,李可染以积墨层层积染,泼出主体山峰,几占画面一半以上,用笔老辣厚重。在大团浓重又空灵、淋漓又饱实山体下掩映着静谧的山村。画面布局将山体拉近,远景之山,作中景处理,独特的空间结构,使画面纯化,富整体感,从而和传统的山水样式拉开距离。

花与黑瓦白墙赋予了山体生命的韵味,蜀山的湿润与桃花的红艳相得益彰,同时又吸收西洋绘画对光影描绘的优长,形成迥异时流的自家气派。


李可染(1907-1989) 苦吟图

【题识】

苦吟图。夜吟晓不休,苦吟神鬼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此贾岛句。余性愚钝,不识机巧,生平尊崇先贤苦学精神,因作此图以自勉。一九八五年岁次乙丑夏七月。可染于北戴河。

【印文】

白发学童、李、可染、七十二难

《苦吟图》是李可染绘制的带有自画像性质的佳作,系画家晚年重要画题。这一题材初创于1962年,至1980年代初,画家重拾此题材以自励,此幅即作于这一时期。画面描绘一位黑衣诗人在夜晚作诗,他左手按纸,右手握笔支颐,正在艰难思索。整幅作品几乎全以焦墨浓色绘就,人物的轮廓、面部的皱纹与桌椅的线条运笔缓而沈稳,黑色的袍服用浓墨平涂,整幅作品毫不取巧,唯有凝重与认真。画家刻意弱化了笔触的变化,以烘托出「苦吟」的主题。只有随风摇曳的淡红色烛光处理得稍显灵活,反衬出整张作品的厚重感。画面的上方和左侧以李可染典型的书风长题,纯以中锋直下,笔笔见力,力求生拙,填充构图的同时再次强调作品的主题。

纵观可染先生的艺术人生,无时不在苦心钻研,即使晚年仍旧孜孜不倦。《苦吟图》既是可染先生当年自勉之作,如今观之,亦是对晚辈后生的鞭策,令不由得为之肃然起敬。可染先生笔下《苦吟图》虽有数本,有如此巧妙之处者,此作当是第一。

李可染(1907-1985)秋风吹下红雨来

【题识】

唐杜牧诗云:霜叶红于二月花;清石涛诗云:秋风吹下红雨来。此二句神韵天成,兹并写之。可染。

【印文】

可染、老李。

杜牧、石涛两家咏秋景诗句,可染以其写秋毫无萧瑟之气,甚好之,分别屡引入图,始自四十年代后期。本幅则两家兼集,合写为一,图中瑟瑟凉风,霜叶飞舞,童子牧牛,或伏或坐,意态悠然,入眼一片秋色,生机蓬勃。未署年款,惟藏者五五年得于画家,或为可染以此为图最早者,七十年代后,屡有出之,皆据此本。

李可染(1907-1989) 人在万点梅花中


【题识】

人在万点梅花中。昔年游无锡梅园,梅花万株,铁杆纵横,花如繁星。春光中灿若霞起。可染写意。

【印文】

李、可染、陈言务去

“人在万点梅花中”是李可染十分喜爱的题材,类似的构图模式最早见于20世纪60年代初,画家运用艺术想象力,将多种景物移植在一起:无锡梅园盛开的红梅进入苏州拙政园内,园内的假山亦变成桂林的奇峰怪石。

李可染 人在万点梅花中丨局部


此幅画面构图饱满,梅花被安排在前景,先以浓墨中锋写枝干,其间顺锋逆锋兼备,笔断意连,梅枝摇曳得势,梅枝的丰富造型不仅表现了梅树的形态变化,还与树下点景凉亭的直线形成对比,颇具形式感,梅花以胭脂点染,笔肚稍留水分,笔尖沾色,顺树枝结构依势点染,基本上不调整用笔方向,只做大小、疏密、浓淡、枯湿的变化,花点又被水或者淡色化开一些,竭尽变化;山石则用浓淡水墨层层渲染,压一压火气,与梅花的艳丽形成鲜明对比;点景的凉亭、人物虽简,但也用笔精心,笔笔到位,掩映于满园梅花中,富有生活气息,可称点睛之笔;画面上方的题跋以行书写之,长短错落,笔势多变,与虬曲的梅枝相映成趣。整体而言,此幅章法新颖巧妙,笔墨老辣恣放,在极简的素材中表现出了意境的独特性和造型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