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

欢迎访问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石先生的真经不能遗忘
日期:2018/07/25 16:15:34   |   类别:名家推荐

2017年10月13日,也就是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九十大寿前夕,他亲笔写信鼓励我:“愿陈佼荣先生在书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多创作精品力作。”特别是他提出的四条真经,使我终生难忘:

一是要盯住一个帖(选准适合你的一个帖)。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复临摹,不厌其烦,临池不缀。如觉得太单一了,也可以博采众长,这个练一练,那个练一练,逐渐丰富营养,书法水平自然而然会越来越高。

二是临帖一定要临得一模一样。这是中石老师的一惯要求。一次中石老师在弘文书院上书法课,他写了一个“术”,技术的术。他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个字好不好,好也是它,差也是它。你们就给我把它临得一模一样就行了。”

三是狠心临摹几个字。就是说,我们要抓住一个帖,不一定下很多工夫去临摹帖上的全部字。就选准你觉得最好看的三个字、六个字、六十个字,把它们都临摹像了,神形兼备了,横看竖看到位了就会举一反三,推而广之。

四是要多悟。字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一个“悟”字,言简意赅,包含着深刻道理。我们看到有的人从早练到晚,从晚练到早,练得腰酸背痛,最后字也没练出来。那些东看看,西瞧瞧,摸摸头,皱皱眉,也没见他在练字上花多少工夫,反而写得一手好字。这就是反复琢磨、用心去悟的结果。当然,还要具备一些会用笔、会用墨、会掌握一些书法点、线、竖、钩的要领。如果这些基本功不具备,就是悟也悟不出精品力作。中石老师这个“悟”,很有“悟”的学问。


楹联书法之我见

 

有的人认为楹联好写,也有人认为楹联难写。好写是因为字数少,总体章法比较容易把握;难写,在于字字独立,每个字都要经得起推敲,还要讲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和笔墨效果。所以写好楹联并不容易。

古人写的楹联中,篆、隶、楷、行书体比较常见,草书则少之又少。因为楹联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较大,而草书是需要跌宕起伏、上下连贯、相互映衬的,这就给书写草书楹联增加了困难。没有深厚的草书功力不敢轻举妄动,就是有经验的书家,成功率也比写其他书体少得多。这也是古人写草书楹联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上下联文字笔画的多少,对整幅作品的章法构成影响极大。如上联的字笔画少,而下联的字笔画多,又不易省简文字的笔画,这副楹联就会出现上联轻、下联重的感觉,失去了整体的平衡。所以,写楹联时要适当考虑文字笔画的多少。当然,难不倒创作高手,他会运用落款的方法来弥补有失平衡的问题。


我写楹联时,大多不折格子。折了格子受限制不自由,不便于字与字之间的协调。如字的大小、长短、宽窄等,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来解决楹联的整体布局更合适。当然,写楹联不折格,想写好也不容易,这就需要高超的功力,丰富的经验,才能得心应手,让墨彩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