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在中国绘画诸画种中发展最早。至今尚能见到战国时期《人物御龙图》、《龙凤人物图》。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人物画首推: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他们都重在骨法用笔。顾恺之品评称以人物最难“人物必在迁想妙得也”,且衣褶的联结、条理要符合骨骼造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论”,“气韵生动”为第一条,是指人物的精神特征;第二为“骨法用笔”,则指骨骼形骸准确,运腕灵动笔法有势。历代人物画家创造丰富多变的衣纹表现手法,唐人有工则密无盼际,写则离披点划之说。唐及前代尚中锋圆笔,宋人即喜掺入扁笔。元代赵孟頫用笔沿古意,并谓“古意即亏,诸病百出”。
后代人根据前人所创造的衣纹笔迹形状、美感情态进行归纳总结。明周履靖撰《天形道貌画人物论》中云“衣褶描法更有十八种”;明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指法古今一十八等”,亦见明汪珂玉《珊瑚网》中。
十八描为古代画家所创造用于表现葛麻、纱、绢、缎、棉衣等衣饰质料,以及处理不同面积画幅画面之动静、粗犷、枯秃工写的艺术效果和特殊笔致、肌理时灵活用之。
游线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战笔水纹描——适宜表现葛麻、绵纱、琴弦描适宜画小幅作品。
马蝗描、竹叶描——适宜画半工写、布缎质料。
橄榄描一适宜画棉衣。
折芦描、竹叶描、柳叶描、莼菜描——适宜画大幅动感强的作品,折芦也可用来画大衣。
曹衣描、减笔描——适宜画静态的衣纹。
钉头鼠尾描——表现绢。
枯柴描、橛头描——适宜表现笔里干秃笔意粗犷的作品。
人多描(混描)——适合写意、点虱、泼墨的笔墨形式。
“混描”不是线描,是画法。它是泼墨,宜于画写意衣着。古人木版印刷无法印水墨或使今人不察。“简笔”是衣纹的艺术处理形式。除了这二种,其它的十六种描法才是用来表现各种质料的衣纹。
十八描或白描的临摹应该掌握一定原则,有临有摹,有放大缩小,有背临活临,须至熟为得。如笔之看临就易自满,须戒自满。
临摹须掌握:
一 用笔得其次序方能生笔意(为生动、流美气韵之源)。
二 落笔须从属,方免漏脱笔(脱漏无次,乱)。
三 须守层次,方免交叉笔(免使前后不分,杂乱不清)。
四 久之,胸有全意,方能落笔有虚实阴阳(无痕)。
又临法之妙:有活临更佳,拷贝(摹)为下。但临易得结构,易体会笔者得有勾稿留本之利。如何以半临半摹为折中,即摹其大体与位置。
技法上要求与须防止的毛病:
秀润——枯燥生涩
细致秀丽匀整——粗砺杂乱,须眉困难
沉着遒劲——怯弱散懈无神
熟练流畅——生疏迟疑
理路清晰分明——交搭不清
笔周意密,停分合理——行笔贴体,理法不备
初学者要力戒轻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曲用则若锯齿,直行又近界面,此则由出笔不灵便之故。至于状物平扁,失去了立体感。明代李日华谓魏晋以前,应物取形,不取烟云明灭之妙,其笔皆有捩转飘瞥之势,就是为忌状物平扁,而特以笔端鼓舞之。捩转飘瞥就是转折脱卸,解得这些用法,下笔就有凹凸之行,无妄生圭角之患。但要转折脱卸,就非挥毫纯熟,行笔流畅不可,所以解此用法,则板、刻、结三者就自除去。既明“三病”,可以进而谈“四势”
明朱同云:“四势”为势、雄、韵、媚四字。其谓龙游天表,虎踞溪旁,可以言其势;劲弩欲张,铁柱将立,可以言其雄;骏马青山,醉眠芳草,可以言其韵;美女插花,增益得所,可以言其媚。这都是书家评书法之意,如汉碑多势,北碑多雄,南碑多韵,隋碑又多秀媚。书之风格与描法相合,书家须明此“四势”,画家亦须擅此“四势”,这样对人物性格赋形以及用线上就更能做到恰如其分。
适逢黄羲传统人物十八描出版之际,自己勉力写了对十八描的认识。需要说明的是,该文的许多观点来自于黄老先生在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学时的经验总结,文中引用了黄老先生教学手记、文稿的内容。并把文稿中一些要点,有关十八描骨线用笔规律、特征;衣纹创法与书法关系;衣纹线条演化的“古意”、“今情”, 线描的技法以及临摹要求的予以拈出,供大家参考研究。希望有助于对传统十八描的理解认识。
黄国培
2011年7月